九江鱼花生产习俗
九江鱼花生产习俗是佛山南海九江乡民在鱼花捕捞季节,据气象预测鱼花流经时间,在河段设立鱼花埠,捞取鱼花后进行分类、培育管理,以及交易和运输的民间生产模式。明代初期,九江人开始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培育鱼苗。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带动的家鱼养殖极具岭南地域特色,是珠三角农耕文化的重要构成。九江鱼花生产大致可分为鱼花装捞、筛选分类、鱼苗培育、买卖运输四个步骤,从鱼花装捞到买卖运输的整个过程,有预测、分辨、设埠、装捞、撇花、开鱼花、清塘、兑水放养、挑运鱼花、数鱼花等环节。其中预测、撇花、挑运、数鱼花几个环节很讲究专业技术,唯九江人深谙其道,堪称“绝活”。
2012年10月,被南海区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9月,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在西江九江河段的湾环处设鱼埠,静待鱼花到来
根据各种鱼花耗氧量不同的特点将鱼花分开,又称“撇花”
九江鱼花生产习俗中用到的工具器具,包括大竹箩、池尾、鱼捞、牛屎箩、鱼筛、蚌壳、白磁碟、大小木鱼桶和扁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