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农耕系列|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转眼,我们已迎来了春耕时节。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项南海非遗项目——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
壹·历史
明代初期,九江人开始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培育鱼苗。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九江乡的渔民因为熟悉鱼苗捕捞与养殖的技术,当时的朝廷下令:从西江上游的封川,到下游的都舍,一百多公里范围内的鱼苗捕捞业均由九江人经营。清中期,九江鱼花业在全国范围占据着垄断地位,鱼花、鱼苗远销黄河以南的广大淡水鱼养殖区以及台湾、东南亚等地。
贰·技艺
九江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这里水系发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根据《广东新语》记载:“粤有三江,惟西江多有鱼花。取者上至封川水口,下至罗旁水口,其水微缓,为鱼花所聚,过此则鱼花稀少矣。”“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每年3月至8月是鱼花生产的季节,九江人根据不同江段的不同汛期,分辨、筛选出优良的鱼花品种,在西江设埠装捞鱼花。
鱼花师傅将鱼花从江中捕捞后,用其创造的“撇花”技术将四大家鱼和杂鱼的鱼花进行分类。
师傅们将鱼花进行撇花后再放入鱼塘中培育。等鱼花再长大些,师傅们再用鱼筛将各种鱼苗进行分类、分级养殖。
明清时期,每到鱼花上市的季节,各地的渔商纷纷前往九江采购鱼花。在繁荣的鱼花贸易中,九江人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快速数鱼花的技术,用特制的蚌壳点算,多以5条为单位累积计算。点算时,鱼花师傅高声唱数,让在场的人能清晰明了,做到公开透明、童叟无欺。九江鱼花以“纯、壮、成活率高”的优质口碑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睐。当时的鱼花运输主要有水路和陆路两大类。
叁·现况
九江鱼花养殖为南海地区的人们提供优质的淡水鱼资源,人们在优渥的条件下创造出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如:鱼生、米酒炖鱼头、酿鲮鱼、九江全鱼宴等。
而今,随着鱼花人工繁殖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传统的江河装捞鱼花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2012年,“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