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线品鉴第十一期——馆藏知多少| 清景泰蓝碗

  清景泰蓝碗
  质地:铜
  尺寸:高5.8cm,口径11.1cm,底径6.3cm

  铜胎,敞口,弧腹,圈足,除口沿、足外,通体施珐琅釉,器身外掐铜丝,饰几何纹和四组瓦当纹,色彩古朴,纹饰细巧。




  景 泰 蓝,正名为“铜 胎 掐 丝 珐 琅”,俗 称“珐蓝”或“嵌珐琅”。珐琅制作技术自元代传入中国,当时釉料仅有蓝、绿、黄、白、黑等几种颜色,以蓝色居首。到了明代景泰年间,皇帝朱祁钰酷爱铜胎掐丝珐琅制品,且极为推崇蓝色,在他的推动下,珐琅制作工艺达到巅峰,不同层次的蓝色也成为珐琅制品的主流颜色。故此,后人直接把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称为“景泰蓝“。
  景泰蓝具有极为繁琐复杂的工艺,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鎏金等一百零八道工序。它不仅运用了青铜和瓷器的工艺,而且把绘画和雕刻技术也融入其中,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最令人叫绝的工序是掐丝与点蓝。掐丝匠人仅凭一把镊子,就能把柔软的扁铜丝七折八拧,变成各种繁复华丽的图样。然后将一根根扁丝粘在铜胎上,以丝代笔进行勾线,如同绘画中的白描一般。因而,这也是最考验技艺和功力的一道工序,所谓制器如人,纹饰图案的做工正是匠人审美和作品立意的表达。



掐丝(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蓝则是由特殊工具将不同颜色的釉料一点一滴填入镶嵌在胎上的丝间,丝也恰好成为分割颜色的界限。经反复三四遍的点蓝烧制,点完蓝的制品表面便如水粉画一般。如果把掐丝比喻成绘画中的线描,那么点蓝就如绘画中的着色,画龙点睛。



点蓝(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开始,景泰蓝作为宫廷重器,摆放在庙堂之上。民间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对景泰蓝嗜之极深,小到手上的扳指,大到室内的桌椅、花瓶、熏炉、床榻都用的是景泰蓝。甚至,他还在紫禁城专门设置了生产景泰蓝的造办处,拥有几百工匠。清末民初,北京民间涌现出不少水平高超的景泰蓝作坊,如“老天利”、“静远堂”、“德兴成”等。其中尤以“老天利”名声最大,工艺最精。时至今日,景泰蓝在北京、香港等地的大型拍卖会上,往往因高昂的价格让人瞠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