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第二十三期—清镇水铸铁牛
清镇水铸铁牛,质地:铁,尺寸:通高38.5厘米。
铁牛屈膝卧地,头向左侧,微昂,圆眼,垂耳,嘴扁平且微向上翘,鼻高耸,尾向上卷曲贴于臀部,背上有一圆孔,并铸有铭文,但已无法辨认。
古代中国,水旱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是古代人民长期以来的心腹大患。为了兴水利除水患,古人不仅兴建大量水工程,还就近兴建庙宇或安置神物,以求神灵保佑或起镇水作用,以至形成了中国治水史上的镇水习俗。
镇水习俗,可以追溯到夏禹。《中华古今注》载:“陕州有铁牛庙, 牛头在河南, 尾在河北, 禹以镇河患,贾至有《铁牛颂》。” 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 历史文献记载李冰治水亦有类似行为。《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为蜀守时曾“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扬雄《蜀王本纪》云:“江水为害, 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
镇水习俗其实是中国传统厌胜文化的一种伴生文化,厌胜,又称“魇镇”。《辞源》解:“古代迷信谓能以诅咒制胜”。“厌”通“压”,解为镇压、堵塞;“胜”则是胜过、制服。厌胜,就是以诅咒或特定物什达到制胜目的。“厌胜”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王莽传》载:“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
在古代中国镇水习俗中,出现最多的非牛莫属,古人奉石牛、铁牛、铜牛为镇水神兽,用以镇压水患。古人选择牛做镇水兽,可能与对牛的崇拜以及文化传统有关。中华民族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 ,是姜氏部落首领。而《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周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俱全称太牢, 如缺少牛牲则称少牢, 说明自古即以牛牲为上品。其次,牛在五行中属土,按照五行之说,土能克水。所以,古人才奉牛为镇水神兽。古人以牛镇水,初如李冰刻石为牛,随着我国冶铁业发展,开始铸铁为牛。之所以用铁铸牛,古人认为铁器能够驱蛟镇水。唐裴《传奇·萧旷》中即有“ 蛟螭辈”“畏铁” 的说法。明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蛟木类, 畏五金。”明卢若腾《岛居随笔》卷下“制伏”条云:“蛟龙畏铁。”因此,人们便在水边河畔设置特定的金属实物, 借以达到驱蛟镇水目的。《岳阳风土记》云:“以此厌胜, 辟蛟蜃之患。”《论旨》曰:“盖因蛟龙畏铁,又牛属土,土能治水,是以制铁牛肖形,用以制钲。”
《桑园围总志·卷之三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续修志》载:“嘉庆廿二年丁丑五月十九日,西潦暴涨,九江大洛口外基、河清外基皆决。海舟堡三丫基,因前伐稿木树根霉废,以致渗漏坍卸。经各堡传锣抢救不及,冲决六十二丈,水刷都为巨浸。缘海舟乡高坵拒,阻分两支奔腾,南出者原仲祠前,因涌成湖,北出者麦村旁天妃庙后,因塘成潭,皆深二三丈不等。”尔后,其又载:“祭基,择十月初九日请,官主祭,祭品用猪羊,祭后下铁牛二只。”该镇水铸铁牛发现于西樵镇海舟村铁牛坛,铁牛坛地处西江边,铁牛应是当地村民作为西江河水的镇水神兽。尔后,在西樵海舟南村发现铁牛石板底座,中间凹槽深1.8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铁牛石板底座尺寸刚好与镇水铸铁牛的底部尺寸吻合。因此,我们推测该镇水铸铁牛极有可能是《桑园围总志》中记载的“祭后下铁牛二只”中的一只铁牛。
镇水铸铁牛石板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