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第四十一期——馆藏知多少| 清公道杯
清公道杯质地:铜
尺寸:通高6.5cm, 口径8.7cm, 底径3.3cm
敞口,口沿下渐收至底,圈足,杯心立一老者,头戴官帽,头微上昂,长须,双手持一物于右侧,口沿外刻有一圈回纹,底部有一小孔。
提起公道杯,爱喝茶的朋友必定会想到一种分茶器具。传统的工夫茶具中并没有公道杯。传统工夫茶的冲泡,是用盖碗(或紫砂壶)泡好茶后直接出汤巡回分到各个品茗杯内(也称为关公巡城),这样先倒出的茶汤淡后出的茶汤浓,对于技术不佳的泡茶人容易出现分到各杯中的茶汤量和茶汤浓淡不一。为了体现公平圆融的思想,后来有人发明了“茶海”,将盖碗(或紫砂壶)泡好的茶汤先倒入“茶海”,再从“茶海”分到各个杯中,便解决了茶汤不均的问题,因此又被称为“公道杯”。
现代茶具公道杯(图片来源于“百家号-品瓷邦”)
然而在古代,公道杯则是一种独特的酒具,主要功能是限制容酒量,盛酒时只能浅平,若倒得过满,酒液就会全部从杯底流出,一滴不剩。
这种公道杯制作难度极高,因此存世的文物也较少。宋代人陶穀在《清异录》中记载了一种叫“神通盏”的酒具,唐文宗年间宦官当道,专横跋扈,终日饮酒作乐。身边的侍女不厌其烦,就贿赂内执事打造这“神通盏”以了事。杯中倒满酒后,酒液可以偷偷引入盘中而不为人知,神通见于此。“神通盏”的这一特性与公道杯相符。因此,公道杯出现时间的上限,可以推到唐文宗时期。
《清异录》内页.宋陶谷撰.清李锡龄校
公道杯为何如此神通?秘密在于杯中的人像中,此人像俗称“公道佬”,公道佬与杯底烧结在一起,体内设置倒U形弯管,杯底设置漏孔。向杯中倒酒时,如果超过管子弯曲处,就会从杯底的小孔中全部流出,运用的是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
公道杯原理(源自网络。另附动态图)
古人把物理原理创造性地移植于公道杯中,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技术水平,不仅如此,公道杯还以物喻理,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这里还有一个相关的传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宴请开国功臣时,亲自用此类器具为群臣斟酒,并让他们根据自己功劳的多寡来决定斟酒的多少。当时有一位将领自恃功高又贪杯,就请朱元璋把酒斟满,谁知刚把酒杯端起来,酒就全部漏光了。而其他人的杯中,只要酒不斟满,都尽得甘醇。朱元璋见此便言道:“谦受益,满招损”,随之将这种酒具命名为“公道杯”。以此告诫世人:不可贪得无厌,需讲求公道。
参考文献:
[1]程军.公道杯创制时间考[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96
[2]张扬.中国古代酒器“公道杯”设计研究及创新设计应用[J]. 包装工程,2020(7):325-331
[3]海珠.九龙公道杯.陶瓷研究,20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