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第六十一期—何翀桃花源图卷
何翀桃花源图卷,纸本设色,年代:清咸丰甲寅年(1854),尺寸:纵76厘米,横200厘米。
释文:椒坪大兄大人属并正画法,甲寅十二月,烟桥渔者弟何翀。白文方印:何翀之印
白文方印:小园长物
朱文方印:□止生也
作者简介:何翀(1807—1883),字丹山,号烟桥老人,又号七十二峰山人,南海九江烟桥人。家贫,性聪敏,经师指教,辄有妙悟。所写柳燕,自饶活趣,更工于竹树鹩哥。尝在广州河南蒙圣里开设“竹清石寿之斋”画室,求画者踏穿门限。尝论画不难于描绘,而难于命意,结构布局次之,点缀又次之。其作画重视观察自然,取材现实,曾在西樵山中设“碧云画楼”,摹景写生,开岭南画人点染南国风光的先导。
作品赏析:何翀作为职业画家,以鬻画为生[1]。近人汪兆镛《岭南画征略》载:“(何翀)虽以画为生,而笔致高秀,静气近人,不得以俗工目之”[2]。此画何翀作于清咸丰甲寅年(1854),上款人为“椒坪大兄大人”。杨永衍,字椒坪,号添茅老人,工诗擅画,著有《添茅小屋诗草》六卷等。何翀与杨永衍多有交游,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有记:“鹤洲草堂在河南白鹤洲,邑人杨永衍别业。杂莳花竹,尝招陈璞、潘怒、居巢、居廉、何翀诸人,觞咏其中。刊有《瑶溪唱和集》”[3]。番禺的鹤洲草堂,无疑是当时番禺河南的文人墨客与书画名家的雅集之地。在杨永衍的番禺另一居所添茅小屋,居廉与何翀合作《牡丹孔雀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落款曰:“癸酋九秋古泉、丹山合作于添茅小屋”[4]。
何翀《桃花源图卷》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题材而创作。“桃花源”主题,自唐代以来就是书画创作的重要题材,最早见于唐韩愈所作七古《桃源图》,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桃源题材绘画数量繁多,且面貌多样[5]。从绘画史来看,画家热衷桃源题材与宋代以来山水画的盛行相关。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花源,很适合山水画家用以作画。桃花源本就是想像中的地方,其山水景色可以自由构思、大胆描绘,创作约束力小,画家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
何翀《桃花源图卷》描绘山岭峻峭,云雾缭绕,一片桃花盛开烂漫场景,水泽处一渔舟系览倚岸,渔人找寻洞口,入口处曲折迂回,呈现出一派云深天地外、淳朴宁静之景象;此画表现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避世而居与世隔绝之主题,表达对隐逸逍遥生活的追求。何氏山水画不如其花鸟画,人物多以背景或远景忽略细节,远不及花鸟的生动多样[6]。
注释:
[1]郭燕冰:《清末岭南花鸟画家何翀交游考》,《美术学报》2012年第5期。
[2]汪兆镛编著:《岭南画征略》,第210页,广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清)梁鼎芬《(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四十,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4]陈滢编著:《番禺丹青翰墨》,第6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5]袁行霈:《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郭燕冰:《何翀艺术综论》,载自林亚杰、朱万章主编《广东绘画研究文集》,第218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