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第七十三期—梁启超、黎元洪、汤化龙致龙子诚函
梁启超、黎元洪、汤化龙致龙子诚函,质地:纸,年代:中华民国癸丑年(1913),尺寸:纵26厘米,横15.3厘米。
《梁启超、黎元洪、汤化龙致龙子诚函》中,梁启超等人以进步党的名义向广东都督龙子诚(袁世凯亲信[1])举荐伍宪子等康门弟子任职:“本部现派徐君君勉、伍君宪子、唐君天如等组织,今正可为之机也,望公登高以呼,助徐君等张目,他日党势发达,实公之赐”[2]。现就馆藏一批伍宪子任广东省内务司长相关问题的信函,试做简要分析。
1912年10月梁启超从日本启程归国,1913年9月11日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随后19日,伍宪子即被任命为广东省内务司长[3]。伍之任职与梁启超的举荐有关,背后则是康有为要梁安置同门的压力[4]。1904年伍奉康有为之命,帮助万木草堂弟子徐勤办香港《商报》,这应是其参与康梁政治活动之始[5]。梁与伍既是同门,伍又是康极信任者,梁故言其为“吾侪所最敬爱”[6]者。1913年6月,梁启超曾向袁世凯举荐伍,称其“与启超为至交,人极可信”[7]。此外,梁启超又以私人身份致书龙子诚曰:“十年挚友伍宪子……若能任广肇罗观察使,或内务司之职,必能胜任愉快……启超生平向不肯为亲故请托……”(落款为八月二十日)[8]。尔后,梁启超致书伍宪子曰:“各司长亦非由龙(龙子诚)荐,不便直任,盖有待耳……”(落款为九月十一日)”[9]。伍宪子内务司长之职务确需由中央任命。
梁启超深知同门中人的缺点,内务司长任命刚发,梁启超又致书伍宪子教其为官做人之术,信中曰:“必先立定脚跟,乃图进取……大抵对于同僚,宜多作商榷请教之态,万不可常以盛气相陵……(落款为九月二十日)”[10],表现出对伍宪子特别的关照。然而伍宪子上任不到一月“谤书盈筐”,被牵连的人很多[11]。1914年春政府为保全伍氏而将其调离任命湖北,不就。其实,康门弟子多有书生习气而无经营党事政事之能,桑兵根据清末庚子勤王一役康门师徒的具体表现,指出“康门师徒是论学才子而非办事能人”[12]。
1913年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归国后移居上海。伍宪子作为康有为忠实的追随者,自然值得信赖。伍宪子任广东省内务司长期间,康有为致其函,信封多署有“省城芦排巷”、“内务司”、“内务司长”、“伍司长”等明显字眼[13]。康有为指示、咨询、商议诸事宜,更有专诉私事,但内容多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从这些信函我们可以窥探到,伍宪子在处理政事党事私事时面临的尴尬窘境。伍宪子进退维谷之间,透露出康有为与伍宪子师徒间极为微妙之关系。伍宪子任广东省内务司长期间,颇被同僚旧友所“攻讦”,其中竟有与康梁关系密切的冯紫珊[14],可见保皇会内部的分崩离析。伍宪子的政治活动处于康有为的指令之下,对师说几乎是遵从。尝许以有“忠直之美”[15]的徐勤,1913年8月9日致信康有为自我检讨称“十余年来,对于党事绝无补益,然自问决无助别党且他人之助”[16],换而言之,就是“忠心”而已。
注释:
[1]自二次革命之后,胡汉民去职,袁世凯以龙济光为都督,控制了全省。
[2]《梁启超、黎元洪、汤化龙致龙子诚信函》,载自《南海博物馆藏书法选》,第132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3]《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9月20日。
[4] 夏晓虹著:《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第80页,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5]胡应汉著:《伍宪子先生传记》,第8页,自印本。
[6]梁启超:《致南海夫子大人书》(1913年11月26日),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二册,第680-6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梁启超《呈大总统函》(1913年6月22日),见马以君《梁启超佚札十七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8]《梁启超致龙子诚信函》,载自《南海博物馆藏书法选》,第128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9]《梁启超致徐君勉、伍宪子信函》,载自《南海博物馆藏书法选》,第138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10]《梁启超致伍宪子信札》,载自《南海博物馆藏书法选》,第140-142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11]吴天任著:《梁启超年谱(第三册)》,第一0七八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2]桑兵著:《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南海博物馆编:《康有为手迹》,第150、151、156、159、170、177、179、182、245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14]南海博物馆编:《康有为手迹》,第150、156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15]康有为:《致邱菽园书》(1900 年11 月 26 日),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卷五,第30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6]上海市文物保管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徐勤致康有为书》(1913年8月9日),第47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