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第九十四期—谭宗浚行书节录《大遍觉法师塔铭》
谭宗浚行书节录《大遍觉法师塔铭》,质地:纸,尺寸:纵98厘米,横32厘米。
释文:贞观三年 忽梦海中苏迷庐山 遽凌波而入 乃见石莲波外承足 书应典臣仁兄大雅属 谭宗浚印章:①白文方印“谭宗浚印”
②朱文方印“叔裕”
作者简介:谭宗浚(1846—1888),原名懋安,字叔裕,广东南海人,谭莹之子。少承家学,聪敏博识。清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学政。光绪八年,典试江南,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掌修儒林、文苑两传。光绪十一年,外放云南粮储道,两次署任按察使。光绪十四年,告疾归,道中卒于广西隆安。少工骈文,词采博雅。著有《希古堂文集》《荔村草堂诗钞》《于滇集》等。
作品赏析:谭宗浚的诗学及诗作在岭南文坛颇具声名。时人论其:“叔裕才学渊博,名满都下,自编其诗为八集。大抵少作以华瞻胜,壮岁以苍秀胜,入滇以后诸诗虽不免迁谪之感,而警炼盘硬,气韵益古”[1]。谭宗浚的交友圈亦极为广泛,与经学大家陈澧[2]、朱次琦[3],学者朱一新[4],书家贺寿慈[5]政坛李端棻[6]等多有交谊。
谭宗浚在《学书轩记》中谈及自己学书的历程:“余素不工书,年十七初应礼部试,同邑林樵山前辈谓余书可企奎鼎,闻者或匿笑之。越九年,肄业应元书院。山长冯展云师亦屡勖余习书,授以笔法,督课甚勤,而书亦不少进。同治甲戌,以第二人及第,时廷试阅卷为蒲圻贺云甫总宪师,朝考阅卷为歙黄孝侯侍郎师。二公皆以能书名于都中,独赏誉余书,甚至于是求书者满宅门,然往往不能惬其意以去。盖余书初学率更(欧阳询),继参虞(虞世南)、褚(褚遂良),时有拘朴,致终不能与时辈研媚者争一日之长,即自视之亦深愧名之不副其实也。”[7]由此可见,早年勤于临池的谭宗浚的书艺主要取法于唐代书家的行楷书。
此为谭氏临习唐代碑帖之作,进士及第兼书家的谭宗浚,其书法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摹古之风,正如有学人指出:“传统的书画由于一味因袭模仿古人,远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大众,至清代中叶已日趋衰败”[8]。谭宗浚笔下呈现近乎馆阁体之书风,且多写大字的对联和条幅,以四平八稳的行楷书为主,常用于交际与应酬。
谭宗浚行书条屏[9]
注释:
[1]刘廷銮编著:《清代百名进士墨迹》,第175页,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2]盛少勤等著:《朱九江《传家贴》卷的发现与广东书风的再考察》,《荣宝斋》2017年第9期。
[3]朱万章:《世谊、刻书与书学:陈澧致谭宗浚信札考》,《美术学报》2022年第1期。
[4]朱万章:《晚清朱一新致谭宗浚信札考》,《荣宝斋》2022年第3期。
[5]朱万章:《贺寿慈信札中的书学与夤缘》,《收藏家》2022年第3期。
[6]朱万章:《晚清李端棻致谭宗浚信札考》,《荣宝斋》2022年第6期。
[7]谭宗浚《学书轩记》,谭宗浚《希古堂文甲集》卷二,清光绪刻本,第14页。
[8]汪茂林编著:《晚清文化史》,第42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9]谭宗浚行书条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