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线品鉴第九十六期—谢兰生行书《送和春沂》诗扇面


谢兰生行书《送和春沂》诗扇面,质地:纸,年代:嘉庆己巳年(1809),尺寸:纵17厘米,横48厘米。

释文:客子春江一棹移,湘桥韩庙发幽思。好花顷刻还开否,丹篆于今为捧持。看猎路旁恒袖手,寄人庑下强裁诗。凭谁借与船风便,指点三山去不疑。
心知四十九年非,短翅何能再奋飞。北辙南辕驹过隙,山深林茂鸟知归。空嗟赤子潢池弄,敢效西凉白羽挥。万事不关成懒惰,莫嗔江上鹰来稀。 
送和春沂大兄先生潮州寄赠元韵,录请是正。时奉来翰询及捐饷事,故次首有西凉白羽句。己巳十月下浣,弟谢兰生识于羊城紫石山房。
印章:①朱文椭圆形印“香祖”
      ②朱文方印“兰”
      ③朱文方印“生”
      ④白文方印“谢生小草”
作者简介: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号澧浦、里浦,别署理道人,广东南海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在广州主持粤秀、羊城书院等,一生以著述、书画和讲学为业,尤以诗文和书画驰誉文坛。著有《常惺惺斋诗文集》、《常惺惺斋书画题跋》等。

作品赏析:明代折扇书画风气大盛,“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人,酷爱在扇面上挥毫点染,酬赠友朋,迅速助长了折扇的艺术地位[1]。折扇的功能亦由实用性演变为观赏性[2]。扇面书画的兴盛由明代中期延续到清代晚期。折扇的扇面本身:一个上宽下窄的优美弧形平面,便脱离了以制作技术为主的扇骨部分,成为独立的焦点[3]。
  此为谢兰生清嘉庆己巳年(1809)所作,其诗独出性灵,“以纪游诗与题画诗居多,内容常含画理、画境,意境俱佳,形成自己的特色”[4]。书其字以平正为势,稳中求舒展;用笔娴熟随意,粗细相间,轻盈自如;整篇没有牵丝引带,却笔断意连,气息连贯。此扇面既有颜真卿的雄浑意态,又有赵孟頫的逸致生动,给人圆浑厚重、浑然天成的观感。
  《朱九江集》有载:“谢兰生乃授笔法曰:实指虚掌,平腕竖锋,小心布置,大胆落笔,意在笔先,神周字后。又曰:晋办神姿,唐讲间架,宋元以来尚逋峭之趣,然以趣胜者,即有所成,只证声闻辟支果耳;不成,终身遂流魔道,不可振救。初学执笔,折中祛弊,其颜平原、欧阳勃海乎!”[5]谢兰生所追求的是一种信手即就、浑然天成的笔墨逸趣,寻求一种传神而简约、平淡的神妙境界[6]]。
  谢兰生的书艺深受当世推重,宋湘曰:“书法之妙,是吾澧甫绝技”[7]。谢兰生传世作品大多诗、书、画融为一体,表现出学人的素养与文人的气质。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8]。



(清)杨鹏秋摹绘《谢兰生像》[9]


注释:
                                                   
[1]倪明:《扇与扇面艺术:读《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集》》,《东南文化》2000年第10期。
[2]朱万章:《明清合作书画扇面漫谈》,《荣宝斋》2018年第1期。
[3]石守谦:《物品移动与山水画:日本折扇西传与山水扇面在明代的流行》,载自《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4]陈永正编:《岭南文学史》,第53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
[5]谢光辉:《朱九江、康南海书法及其传承》,《东方艺术》2009年第24期。
[6]谢兰生著,李若晴校:《常惺惺斋书画题跋(上)》,第40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7]宋湘:《复谢澧甫书》,广东省博物馆等编:《明清广东法书》,第205页,香港1981年。
[8]朱和羹:《临池心解》,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9](清)杨鹏秋摹绘《谢兰生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