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4日,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专项2021年度重大招标项目“明清至民国南海海疆经略与治理体系研究”团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一行前往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调研,围绕南海宋代奇石窑、文头岭窑考古新发现及其与“南海I号”沉船关系等问题展开座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李岩研究馆员、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肖达顺、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张科科副书记、南海区博物馆相关业务人员等出席。
座谈会现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肖达顺介绍奇石窑、文头岭窑发掘情况。根据对早期调查材料进行的化学分析,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南海I号”的酱釉器均来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解决了学术界对南海I号沉船最后离岸港口,是否到过广州或珠江口等地的争议。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肖达顺副所长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研究馆员在发言中指出,这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意义很大,结论很重要,需要做一些高屋建瓴的思考。奇石窑产品在南海I号船上有发现、在宋代贸易集散地广州有发现,在本地窑址也有发现,显而易见三者具有密切的关联,这是“南海I号”与此次奇石窑考古的一个有价值的特色。这些证据证明,南海I号曾停留于广州。可以认为,奇石窑与“南海I号”研究的总目标,就是加深对广东在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地位的认识,建议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数据库”,将奇石窑放在首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研究馆员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指出,奇石窑考古发掘对我国海丝申遗有巨大推动作用。南海I号沉船发现了奇石窑产品,提升了这一窑口的地位,而奇石窑发掘研究则给南海I号研究开启了新方向和新课题。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
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此次南海奇石窑的发掘工作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秦大树、肖达顺、李灶新等专家相关最新成果和观点,为深化拓展奇石窑与南海I号沉船研究奠定很好的基础,也为两者以及南越王宫殿遗址考古研究建立符合逻辑的历史关联,同时,此次的发掘成果,有望成为引发带动多学科合作、多领域交叉、多方面共进的学术创新增长点。奇石窑发掘确定了其早期生产与外销历史,直到明清时期,南海陶瓷产业在地区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广东、也是国内一个外销瓷重要生产区域。奇石窑产品在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证明南海I号在从中国航向海外的航程中,在广州停靠并装运了新的物品,包括以奇石窑储物罐装载的食品饮料。由此也启发我们,船上装载其他大量未知产地的商货,或许还有一些是产自佛山,产自广东其他地方,在广州装船,值得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这对探讨宋代广州、佛山乃至广东经济及其与海外市场的关联很有价值。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研究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周鑫研究员谈了自己的见解:一是“广东罐”研究可以向明清时代延伸。二是陶瓷烧制对广东地区发展有促进作用,唐中期以后大量窑口的出现,海外贸易带动了珠三角大开发。三是奇石窑的研究破除了原来线性的模式,广州在贸易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四是拓展研究领域,深化海舶生活史、珠三角乃至广东的社会生活史。五是探讨船上聚落族群的多元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周鑫研究员
与会专家参观南海奇石窑、文头岭窑出土文物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向南海区博物馆赠送《海洋史研究》(第1-18辑)《广东改革开放史(1980-2018)》《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等成果。
7月5日,调研团队前往西樵简村绮亭陈公祠、松塘村、丹灶苏村康有为故居、九江侨乡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等文物单位调研,收集南海地区社会生活史料,考察珠三角核心地带从沧海变成桑田、成为鱼米之乡、“儒林之乡”、成为当代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历史变化。